瀚华动态

news

董事长张国祥:不忘普惠之心,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中新普惠金融合作

发布时间:2018-11-06 15:12:45  |  点击率:
微信图片_20181106092213.jpg      
 
      11月2日,瀚华金控董事长张国祥应邀出席首届中新(重庆)金融峰会。以下为张国祥董事长在“中新普惠金融合作展望”专题会议上的发言。
 
      普惠金融是目前全球的热门话题之一,这一概念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的,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普惠金融”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早在正式概念提出之前,中国金融行业已经开始了普惠金融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初,遍布全国的农村信用社以当地“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成为第一批普惠金融机构。1993年,中国首家融资担保机构成立;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担保行业正式向各类资本开放。2007年,中国开始试点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2008年《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小贷行业迎来爆发。2014年,首批民营银行获批。
 
      除了这些专业机构外,各大商业银行也一直开展小微和“三农”服务。尤其是2017年以来,各大银行均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事业部,服务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瀚华金控自成立之初,就将服务中小微企业作为公司业务定位,14年来也见证了普惠金融事业在中国的繁荣壮大。2004年,瀚华担保在重庆成立;2008年,瀚华开设了中国第一批小贷公司;2016年,瀚华主发起成立的重庆富民银行成为第一家常态化获批的民营银行。目前我们旗下所有的机构都以服务小微为主,累计小微企业超过20万家,个人客户超过100万;公司总资产接近200亿,业务规模近1000亿元。
 
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和思考
 
      从我们14年的实践中看,普惠金融主要服务金融弱势群体,成本大、风险高。因此做好普惠金融是世界公认的难题,需要“一点初心,三大能力”。
 
      “初心”就是“普惠之心”。从事普惠金融的组织机构必须有强烈的服务意愿、善良的组织理念、清晰的普惠目标、强烈的社会责任。普惠金融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远超一般概念上的借贷融资。比如互联网化的支付结算为社会商业提供了便利;规范的小额理财业务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消费信贷为潜力人群提高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我认为这些都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但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将普惠目标置于商业利益之前,需要金融机构坚守普惠之心。
 
      做好普惠金融工作的“三大能力”中,第一大能力是普惠金融机构要构建科技金融能力,我们称为“科融”。科技金融的核心就是数字化和标准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创新产品、服务模式和风控手段,可以极大降低服务成本,从而降低服务价格,实现普惠初心。目前金融科技在精准获客和服务方面表现较好,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应用效果还有待提升。由于数据不足,所以大数据对于客户还款能力的判断不够精准,必须结合线下方式,所以大部分机构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通过高利率来覆盖风险。但我认为科技的发展会解决这一问题,机构必须持续在科技金融方面加大投入,提升能力。
 
      第二大能力是普惠金融机构要有构建产业金融生态圈的能力,称为“产融”。弱势群体仅仅给贷款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全方位、协同化的工作去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企帮万村”行动,实质就是动员企业资源下乡、科技下乡、产业下乡,带动弱势群体融入生态圈,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金融机构具有聚合资源、配置资源、放大资源的作用,责无旁贷来搭建这样的平台,延伸服务能力,实现普惠目标。
 
      我认为“科融”和“产融”是普惠金融未来发展的两大战略方向,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战略定位选择一个方向突破,或者两个方向并进发展。
 
      第三大能力是监管政策要有不断优化升级的保障能力。监管首先必须设置“高门槛”。普惠金融机构要发展金融科技、构建组织体系、打造服务团队,都需要投入和时间。所以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要“小”,但普惠金融机构自身不能“小”。比如重庆的普惠金融行业发展比较健康,拥有4家全国排名前20的担保公司、一批全国领先的小贷公司和常态化审批的第一家民营银行,就是坚持了高门槛的监管逻辑。重庆小贷公司的平均资本是全国的3倍左右,目前实收资本和贷款余额均居全国第一,风险事件也相对较少。
 
      监管政策第二是要支持普惠金融机构获得大量低成本资金。普惠金融本身运营成本远高于大中型客户服务,如果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很难实现价格合理、快捷优质的服务;第三是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普惠金融机构发展;第四是要支持普惠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开拓融资渠道,壮大自身实力。只有政策不断优化升级,培育一批优秀合规的普惠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中新普惠金融合作展望
 
      从中新普惠金融合作的角度来看,核心就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的优势是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市场机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1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所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蕴藏着可观发展空间。”此外,我国还是世界最大的普惠金融市场,拥有超过7300万小微企业,最近五年每年贫困人口减少超过1000万,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因此,我们对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深具信心。
 
       而新加坡的优势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不仅有出色的金融科技能力和机构管理能力,还有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资本。这种聚合能力不是短期内能够打造和替代的。新加坡的优势和中国的市场结合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不仅能够提升中国普惠金融行业发展水平,两国机构也能携手服务东盟或东南亚的广阔市场。
 
      结合本次中新金融峰会的主题:开放、创新、互联、共享,我对于普惠金融未来发展和中新普惠金融合作的认识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开放无界,创新无限,互联无阻,共享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