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望创造普惠金融新样本
发布时间:2015-06-09 16:34:14 | 点击率:
央视网(记者 兰军)在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已然稳定甚至固化的背景下,中国在普惠金融的探索上有望创造新样本。
当前,普惠金融的理念正在全面“接管”中国金融从业者的头脑,从1月20日银监会专门成立普惠金融部,到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从国有金融机构的重心下沉,到民营金融机构的遍地开花。中国的普惠金融实践者似乎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认为,“金融”一词不能等同于银行贷款,也不仅仅是银行、证券等,要理解金融的本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脚踏实地的去推进。
实际上,监管方对于金融创新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也很明显。国内首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普惠金融服务集团瀚华金控董事长张国祥就表示,当前的市场环境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他指出,随着政策的开放度越来越大,各个业态都在加快推进市场化,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力,以及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普惠金融总的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
不过,普惠金融的概念在当前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点。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这一词汇时,更多的是指一种“包容体系”的概念,也就是说要打通金融服务之间的隔阂。而除此之外是否可以拓展更多涵义呢?
在张国祥看来,普惠金融至少应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包容性金融;其二是互惠金融;其三是综合金融。
张国祥认为,普惠金融应该是互惠金融,而不是优惠金融。互惠金融是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国际上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应该有合理的利差空间。没有合理的利差空间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因为客观上普惠金融的不良率较高,但高不等于没有发展模式。“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偏高,但办公、人才等其他成本较低,融资成本虽然高了一点,但与它获得的商业机会相比,这点成本属于小巫见大巫,这就是互惠金融。”
同时,张国祥还认为单一模式的普惠金融服务难以持续,因为普惠金融也是一种长期投资,也面临着周期性风险,所以产品要有延伸,而品种多了,抗风险能力就强了。
在包容性的前提下,中国发展普惠金融又赋予了互惠性和综合性,由此中国可能会创造出普惠金融“新样本”。虽然世界上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探索普惠金融,但大多数模式不能复制,而中国模式在可持续性上更加具有前瞻性,是可以复制的。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健康的普惠金融生态呢?关键在于金融服务商与实体企业的关系。“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是金融的舞台。金融离开经济无法唱戏,中小微企业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结伴唱戏,它自己可能很难跳这个‘独舞’。”张国祥说,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伙伴金融”,也就是平等协商,包括额度、期限、还款方式和利率等都可以商定。对于伙伴的理解,张国祥表示,伙伴的要义首先是“平等”,这就味着合作是平等的,沟通也是平等的。不能企业死掉了,金融全身而退,这不是真正的商业行为。只要是商业行为就是主体平等、利益平等。
第二,金融的关键是融通和融合,提供综合性、融入性金融服务,“伙伴”需要的服务都应该有能力去满足。
第三,伙伴还意味着要“互惠互利、共担共享和共生”。也就是说,既然选择了信任,伙伴受了损失,金融也要承担;伙伴赢了,金融也能分享。
张国祥认为,企业的成败不外乎三种原因:自身层面占40%,市场层面的不可预见性占30%,金融服务不到位也占30%。如果说企业自身的40%+金融服务的30%而形成70%的“合力“,来共同对抗市场不确定性的30%,那么中小企业的成功概率可能就很大了。“金融服务的好与坏,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可能就意味着生存或死亡。”(央视网 兰军)